本周上海正式出伏,三伏天过了秋老虎正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部分医疗机构急诊了解到,出伏后急诊数量并未减少,有的甚至不降反增,市民朋友防暑降温还应多加注意,尤其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胃肠炎与空调病。
“出伏后这几天急诊科的病人反而还更多一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郭健告诉记者,近一周急诊接待患者数量不降反增,比三伏天时期增长了10%-20%左右。
夏季急诊高峰通常从7月份持续到9月中旬,她解释,市民在三伏天更注重防暑降温,因此今年中暑患者比往年要少。而出伏后气温高居不下,人们一不注意就会患上各类与高温直接相关的疾病。
急诊科有不少年轻患者得的是“空调病”,郭健说,空调设置温度过低,空调风直吹身体,室内外温差较大,屋内长时间不通风,都容易引起感冒、流涕、鼻塞、咽痛和发热。另一类夏季高发疾病是急性胃肠炎,由于人们爱喝冷饮,吃多了导致脾胃受损,再加上高温天食物容易变质,两者叠加就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
感冒发热或急性胃肠炎患者大多都是年轻人,占急诊科患者一半左右,另一半是突发心梗或脑中风的中老年人。郭健解释,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血液浓缩变得粘稠后,更容易形成血栓,空调房和室外巨大的温度差也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增加心脏负担。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口闷胀、疼痛,可能伴有灼烧感,也有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或左肩放射性疼痛。
在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吴晓告诉记者,目前每天急诊量仍有600至700人,这样的情况已经维持了近三个月。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危重患者很多,日均能达到百来人。其中不少是老年人群呼吸衰竭、心脏衰竭,送至医院后大部分能抢救回来。吴晓说,老年人盛夏尤其需要格外注意,高血压、肺功能不好的老慢支患者,到了夏天气温适应能力较差,一个不小心就会旧病复发甚至引发并发症。
郭健提醒,已经确诊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在高温天应有自我防范意识,谨遵医嘱坚持服用药物,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尚未确诊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也要引起重视,如果只是短暂刺痛,不必过度担忧,但如果胸痛或上腹痛持续时间较久,程度较为严重,应尽快就医。
在出伏后气温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天,急诊科仍有一部分中暑患者。郭健说,人在户外时间较长,经受太阳直射,可能出现轻度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要及时移至阴凉处降温,喝常温电解质饮料,可以极大地缓解症状,但也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直吹空调或喝冰水。如果5-10分钟内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出现发烧、神志不清,就是严重中暑症状,应当赶快送医治疗。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其中一种是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快递员、外卖员或建筑工人等在户外作业的易感人群;另一种是非劳力型热射病,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是高发人群。郭健提及,急诊科曾有一位80岁老年患者,高温天不开空调,又吃了隔夜的剩菜剩饭,发生严重呕吐、腹泻和发热的情况,本身患有基础疾病,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这就属于严重中暑和急性胃肠炎的并发症,会引发器官功能恶化,甚至危及生命,预后相对来说也比较困难。”
因此郭健建议,高温天户外作业的易感人群应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35度以上高温天要开空调,温度最好设定在26度左右,屋内通风避免感冒,并在早晚天气凉快的时段适当外出活动,少吃辛辣刺激或冰冷食物,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安稳度过“秋老虎”。
吴晓同时提醒,就在上周一名50岁左右男子泳池游泳突发心脏疾病,最终未能挽回生命。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日常运动时也应留个心。此外,天气热食物容易变质,市民朋友吃东西尽可能多加注意杭州在线配资,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旺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